《道德经》阐释人与自然关系

( 2013-2-17 )

当今社会,面临能源紧缺,灾难威胁,令人们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电影《2012》中的情景是否会在现实中发生;为什么以前总说人定胜天而如今方知人不胜天;究竟人应该顺 “天” 而行还是改变自然;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修炼。其实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就有一位哲人——老子,为我们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摘录一些《道德经》中的语句,阐述自己对人与自然以及如何处理修炼与自然的关系之感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美因为恶的存在被称为美;而善是因为不善的存在才被称为善。世间万物往往是正反相生、前后相随,这就是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界中,相克的两样东西往往是在一起的,例如在毒蛇的附近必定有治疗蛇毒的药草;久旱之后一定是倾盆大雨。中医讲究的也正是奇正相生、正反相克。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对立的事物相互依存,也可以相互转化。美可以转化为恶;善也可以转化为不善。只要离开了 “真”,善就会变为伪善;美也会变为东施效颦。自然是平衡的,它将相克的事物放在一起,也是为了达成一个平衡点。一旦有外力破坏这个平衡,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澳大利亚曾经发生过一场兔灾,兔子成群结队地闯入城市和乡村,不仅将植被啃得精光,还 “占领” 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到最后,政府不得已出动了坦克才镇压了这次动物的 “暴动”。这次兔灾的起因就是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由于当地人想要保护兔子等小动物,大肆捕杀当地的狼,使得狼在当地几乎绝迹。而兔子的繁殖能力本来就很强,一旦失去狼这一天敌,其数量大幅度增长,到最后变成了灾害。由此可见,自然的平衡不要以人力轻易破坏,否则,到时候产生的灾害会加诸人类自身。

修炼也是一样,好事有可能转变为坏事,坏事也可以转变为好事。所以要做到宠辱不惊,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浮于面,奉守中庸之道。这样,能使我们更好地看清事物的本质,寻回 “天道” 所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是不讲仁慈的,它将世间万物都作为祭坛上的贡品;而圣人与大自然一样,也将百姓当做祭坛上的贡品;整个大自然,就好像是一个不断鼓动的风箱。

老子认为,所有事物对于大自然来说都像是祭坛上的贡品,随着自然的规律而行动,自然就像一个风箱一样,按照规律不断地运作着。且不说老子在后半句对圣人的理解是否正确,但他对自然的看法是相当正确的。在宇宙中,没有什么同情和怜悯,只有起因和结果,某些起因必定会发生某种结果。

有一个笑话:一个人为了炫耀他伐木技术高超,说自己刚刚从撒哈拉森林回来。从这个笑话可以看出,很多事情中存在必然。如果过度砍伐树木,就算是森林也会变成沙漠。这不是祈祷或是求天同情就能改变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反过来,如果细心浇灌,农作物是一定会结出果实的。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就是通过总结自然规律而订立的,通过二十四节气可以了解何时应该播种;何时可以收获;何时需要除虫;何时需要施肥。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来种植,则天然农作物是不会长出果实来,甚至会直接死亡,以至颗粒无收。

在修炼中,我们不能过于贪求。所有事物都是有其发展规律的,比如行善必能得福报,作恶则必遭恶果。人不能跟天地讲条件,因果不可能改变,不可能打破这个自然规律。行善以及发大愿也是在因果关系之中,祈祷出现的奇迹,其实是由于因果而导致的,因果这个规律不会有任何改变。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以了负因果。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熟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狂风刮不了一早上,而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这些都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而人与自然也一样。宇宙万物盛极则衰,人亦如此。如何才能长久,只有遵循自然之道,顺着自然的规律走,万物才能长久。这句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凡事不要急功近利,做事不要过度,凡事做得满了,都会变得很短暂。

老子认为,违背自然规律自取失败的人,失败会一直跟随他;而顺应自然之道的人则会获得成功。这就是人道与自然之道的融合。自然的规律是细水才能长流,而昙花只能一现。一旦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就会导致失败,而且这个失败是不会改变的。

古话说:欲速则不达。意思是做事情的时候,越想快,越不能完成。人和自然之间也一样。就拿前面所说的砍伐树木,如果按照树木的生长规律来砍伐,就可以一直不断地获取木材;若一旦在短时间内砍完全部树木,也许能在一时之间获取大量资源,但从今以后就再也获取不到更多的资源了。然而,在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简单的道理,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漠视未来。如现在大量地建设,城市的迅速扩张对周边生态造成了极大程度的破坏,其副产物造成了温室效应、空气污染等各种影响。这就是典型的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观念造成的。

凡事不能做到极致,如果达不到,就不要强求。我们发愿的时候,不能发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很大的愿。不仅愿实现不了,还会给自己带来负因果。修炼的时候也是,过于追求功能则不仅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有时候还会事倍功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道,在老子的理解中是自然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自然生万物,世间万物都是以背对阴而面向阳,阴与阳互相抵充使自然达到和谐。所以有的时候按人的意愿令某物减少,它反而增多;若令其增多则反而减少。

这句话在后世的理解,一即是太极,二则为阴阳两仪,三是天地人三才。此话的意思和易经中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异曲同工。而老子认为这一切都是由道中来。道法自然,说明自然才是最终的根源,人当然也是自然所生,因此也是处于阴阳的自然规律之中。阴阳相生相克,构成整个社会。

世间万物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的,离开了规律,则会导致 “欲损之而其愈益,欲益之而其反损”。很多时候人往往会 “好心做坏事”,就像前所述及澳大利亚的兔灾,就是一个例子。而在历史上这类事情也不少见。人类往往是自私的,凡事对自己有利就认为是正确的,以至于在河流的上游建造工厂,导致整个流域的生态遭到破坏,动植物受到污染,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有可能这个工厂生产的正是空气净化器,然而其最终的结果完全违背了初衷。因此万物均依自然规律而行,人亦然。若要让事物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首先要找寻其自然规律,依照此规律,则事物必顺己意,反之事物则会反向发展。

所以行善也不能盲目。有时候所谓的行善有可能造成不好的结果。比如给一些有行为能力的乞丐施舍,很有可能使其拥有不劳而获的思想。所以,无论行善还是修炼,都需要拥有智慧,拥有能判断的智慧。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自然的法则是削减有余的,去补益不足的;而人的法则却不是这样的,人往往是削减不足的来奉养自己有余的。用自己的有余来奉养自然的不足,这样才是遵循自然之道。

老子在这句话中将天道与人道做了对比,天道即自然的法则,而人道则是当时社会的体现。其实当今社会何尝不是这样,虽然社会并没有损贫以奉富、夺弱以益强,但作为社会一员的人,却处处体现了这点。

目前为什么那么多动物都濒临灭绝?现今,十二生肖中的老虎也将要变成和龙一样传说中的生物了。在以前很少会因为一个人在树林里发现一只老虎而引起轩然大波,而现在周老虎却一举成名。人非要有虎骨才能生存吗?非要有虎皮才能生活吗?非要有虎血才能长寿吗?相信答案是否定的。而恰恰是人之道、人的欲望造成了现在的事实。老虎越稀少,其价值就越高;而价值越高就有更多的人去捕杀它们,造成这一恶性循环不是别的,正是人心。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而人却恰恰要打破这个平衡。对待大自然要守护其平衡,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因此,当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考虑此事是否顺应天道,是否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磨掉 “棱角”,以达到 “圆” 满的境界。

如今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和自然的关系了,从现今各种影视作品和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可以发现,人们的观念已经从以前的 “人定胜天” 发展到现在的 “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没有谁要战胜谁一说。人只要不违背自然规律,向好的方向引导,宇宙将会帮助人类完成很多事情。相反,则大自然会毫不留情地将人类的行为酿成苦果,最终让人类自己服下。因此我们身处大自然,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整个人类社会便会健康稳步地发展。

( 中国 ) 杨童心

image_pdfimage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