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游记

2013-6-14

 

丽水山美水美,有“浙江绿谷”之称。初夏的六月,草木变绿,花香四溢,蜂飞蝶舞,百鸟争鸣,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值旅游的好时光。

6月14日,大同师尊带领四位学生来丽水做探秘旅游;抵丽水时已近中午。作为东道主的我,先带师尊到丽水有名的山珍小店——绿谷山珍用午餐,品一品丽水盛产的野生菌菇。席间,我们向师尊建议,游丽水不妨去三个地方:相传葛洪炼过丹的南明山、黄帝骑龙升天的仙都、刘伯温年轻时学法修炼的青田石门洞。师尊采纳了我们的建议。

北宋杰出书画家米芾书写的“南明山”

北宋著名学者沈括的题字

高阳洞

高阳洞内摩崖石刻

葛洪题“灵崇”

石 梁

石 梁

缙云火山口

缙云黄帝祠

仙都鼎湖峰

 

南明山

南明山,素有括苍之胜的美誉,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城南 1.5 公里,传为晋代葛洪修道之处。今山顶云阁崖刻有“灵崇”两大字,传为葛洪所书。山与城之间,有碧波涟漪的瓯江穿流而过。隔江相望,山上寺阁掩映在丛林中,古迹隐现于丹崖之上。对于这样一个淡雅清新之处,古人有诗写照:“荷香僧院静,泉响石梁幽。古洞夸仙迹,虚亭豁远眸。” 山上的云阁崖、高阳洞和石梁的崖壁上留有晋以来历朝名人、学者和书画家的珍贵题刻,其中以葛洪、沈括和米芾的手迹最为著名。明人屠隆说“好借南明一片石,同垂名字照千春”,名流题咏,丘壑生辉,南明山摩崖石刻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了山前,首先牵动视线的是那些青翠欲滴的林木,绿得翠、绿得鲜,绿得一派生机勃勃。水开天光云影笑,绿染山塘碧波新。除了林木的绿,南明山的水也绿。山脚有一片泛出绿色亮光的水塘,它也像是知道有客人来,在微风中荡漾起微微的笑容。踏着弯曲的石级往上,前面林中传来哗哗的流水声。猛然抬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帘从悬崖上倾泻下来的瀑布,流水飞珠溅沫,雾气生风迎面扑来,非常壮观。“仰望飞流荡荡生风气,遥观白练款款欲催眠”,走完了一百二十级石阶,来到山腹,隔着莲荷盈盈的印月池,抬头便是著名的南明大石梁。那腾空而起的巨石犹如半空降落的仙桥,整块岩石一百余米,气势雄伟,与缙云仙都的石笋有异曲同工之妙。梁身尽是古人题刻“半云”、“悬虹”、“仙桥”等等,各体书法,竟相争奇。

南明山摩崖石刻大多在仁寿寺周围,集中在石梁、高阳洞和云阁崖三处。对于石梁,多数人并不陌生;高阳洞和云阁崖,以前我未曾注意。

石梁上的题记中,以元祐八年处州太守关景晖修理通济堰的题记最为珍贵。可惜这些题记的字经岁月风雨的侵蚀,早已模糊不清。清代袁枚游南明山后曾留下诗句:“数行元祐字,磨灭剩偏旁。”此题记字迹处,已另刻“石梁”二个大字。

 

达摩与高阳洞

石梁的上方是修葺一新的南明仁寿寺,飞檐画梁,端庄肃穆。寺前一口方池,碧水映天。寺后,山崖突兀,峭壁鳞峋。仁寿寺往后走,转弯便到高阳洞。这是由一块巨石覆盖于山崖而形成的一个天然洞隙,长二十米,宽三米。洞壁上有达摩祖师的雕像,还有许多题刻,最引人注目的是洞北壁北宋著名学者沈括的题字:“沈括、王子京、黄颜、李之仪熙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共四行二十一个字。正书体,字径六寸。

宋神宗熙宁六年即公元—零七三年,沈括奉命察访农田水利,行经丽水,顺便游览南明山,欣然题刻留名。高阳洞洞口的下首崖壁上还有无名氏刻写的《高阳洞纪事》:“大宋绍兴甲子丙寅岁,洪水自溪暴涨,约高八丈,人多避于楼屋,误死者不可胜计,因纪于石,以告后来” 、“纪事真实记录了公元一一四四年和一一四六年两次洪水暴发给丽水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

师尊和乐师姐在注目细看达摩祖师雕像,发现真身不在雕像里,而是在雕像上面的崖石里修炼。师尊恭问祖师,平时是否也在这儿修炼。达摩师祖答道:“平时不在这里修炼。今天你们来此,我为你们而来。‘高阳洞’是后人的误称。这个洞,其实叫‘嵩阳洞’,石刻的‘嵩 ’字,经岁月风雨的侵蚀,‘嵩’字上面的‘山’早已模糊不清,后人就以为是‘高阳洞’了。你们细看,‘高’字上面一些不是有个白白的‘山’字吗?”

 

葛洪与南明山

南明山顶有一堵大崖壁,像屏风似的面北而立,高五丈,宽二十余丈,从远处眺望,宛似云中楼阁,这就是南明山云阁崖。云阁崖上高低错落地遍布历朝学者、文人的题刻。浏览这些题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隶书题字——“灵崇”。

这是南明山摩崖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一处。字径一尺四,深约半指,笔法古朴浑厚。《处州府志.金石篇》赞其“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相传是我国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学家葛洪所书。葛洪著有《抱朴子》,除言神仙之外,论炼丹多涉及物质构成的奥秘;又精医学,著有《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据说他曾经隐居丽水南明山炼丹,仁寿寺后有一口古井,葛洪炼丹时使用过这口井里的水,故名“葛井”,井水冬暖夏凉,清澈甘冽。清处州太守陈璚还为此留下了“葛翁仙去也,何处觅丹砂。虹断石梁瀑,莺留山洞花。”的诗句。

至今,这一带地方仍有葛洪炼丹的故事流传。在葛洪手迹的旁边,有北宋绍圣年间处州郡守刘泾的书赞题刻,赞誉葛仙翁真迹“灵崇故挥扫,缥缈神飞惊”。题刻因风雨冲刷剥蚀,后人摩平复刻,现在仅保留五行二十五个字。刘泾是四川简州人,北宋熙宁进士,他工书善画,对金石颇有研究,并编有《成都刻石总目》。这条八百多年前的书赞考证,可以消除历来对葛洪手迹的质疑吧!历史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尊请来了葛洪祖师真身。葛祖说南明山风景秀丽,气场强大。他云游到此,仅仅在这里小住了几天,并没有隐居南明山炼丹和在这里飞升上天。史载葛洪主要是在广东罗浮山炼丹,最后在罗浮山辞世,终年八十三岁。

 

米芾题“南明山”

“灵崇”两字的右侧崖壁上,镌刻着北宋杰出书画家米芾书写的“南明山”三个行书大字。字径一尺五,笔力遒劲,飘逸洒脱。旁有刘泾的行书题款,赞美米元章手迹“书之字奇崛,与山两相高。山可朽壤为,此书常壁立”。

米芾精于书法,用笔俊迈,索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宋史》说他,“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他的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齐名,人称“宋四家”。米芾并没有到过丽水,据志书记载“南明山”三个字是当时处州郡守刘泾到涟水请米芾书写,带回丽水镌刻在南明山云阁崖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丽水南明山因摩崖石刻而增光生色,摩崖石刻又因葛洪、沈括和米芾的真迹而价值倍增。

 

南明山的龙脉

我们在下山的路上,我告诉师尊,有高人说南明山有龙脉,有人还看到龙在山上飞起。我们回到石梁的时候,师尊和乐师姐忽然看见一条龙从石梁中飞出,龙背上坐一尊菩萨;菩萨和蔼地向师尊问好,师尊也合掌致意。

 

仙 都

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一直渴望着一片真山真水,而对缙云仙都的景色从来是一种莫名的冲动……鼎湖峰,它以蜿蜒的身躯,直耸的体魄,以它傲世而独立的雄姿,融入秀美的浙南山水。

仙都,古称“缙云山”,与黄山、庐山并列为轩辕黄帝的三大行宫。缙云山,镌刻着一段语焉不详的传说。

 

唐玄宗书“仙都”

相传在唐天宝年间,有许多五色的缤纷彩云回旋于此山,山谷乐声震天,均为山林增辉。当时有刺史苗奉倩上报玄宗。玄宗听后惊叹地说:“这是仙人荟萃之都也!”并亲自写下“仙都”二字。仙都由此盛名至今。

“仙都”景色美在天然,奇峰异石,湾水长流;她兼桂林山水之秀又具雁荡奇峰怪石之神韵,有“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桂林之秀”之美誉。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足迹遍布,留下无数珍贵的人文底蕴。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在李白的诗句中,山、峰、岩、洞终成“仙都”之主料,并缀以湖、溪、泉、潭、洲之佐料,烹饪出雄奇壮丽之神韵、九曲十潭之意境,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

“仙都”是一处以峰岩奇绝、山水神秀为特色,融田园风光与人文史迹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际民俗摄影创作基地。境内九曲练溪,十里画廊,山水飘逸,云雾缭绕,高达170.8米的鼎湖峰被誉为”天下第一笋”。相传轩辕黄帝曾于此炼丹并乘龙升天,黄帝祠宇是中国南方祭祀朝拜轩辕黄帝的重要场所。

“仙都”还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倍受影视剧组的青睐,至今,已有《阿诗玛》、《八仙的传说》、《绝代双骄》、《大宋提刑官》、《天龙八部》、《大旗英雄传》、《狄仁杰》、《笑傲江湖》等近二百部影视作品在此拍摄外景,被赞誉为“天然摄影棚”。

 

土星朋友的迎接

从丽水出发驱车到仙都大约40分钟,山间的柏油路曲折而蜿蜒。在路上,天眼中看到有两位土星朋友来迎接我们,个子矮小的土星朋友告诉师尊,他们在仙都景区里一个火山口呆了很多年,需要师尊的帮助。师尊没有来过仙都,问我仙都景区里是否有个火山口。我去过一次仙都,是陪人去的,走马观花式地去过鼎湖峰与黄帝祠宇,并没注意有无火山口。

到了仙都景区门口,我们赫然看见一个很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火山口遗迹”。师尊和师姐看见轩辕黄帝已在门口等我们。黄帝高大魁梧,胡须又浓又长,一副道家打扮。左右两排分列土星高智慧生命,每排9人列队迎接我们。轩辕老祖告诉师尊,在火山口有许多死于此的土星生命遗体,这次需要我们将他们的灵魂超度升天。

进入仙都核心景区,只见拔地而起的鼎湖峰傲然屹立于溪畔。鼎湖峰,是整个仙都风景名胜区的核心,状如春笋,直插云霄。底部面积2468平方米,顶部面积710平方米,高170.8米,堪称“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笋”。只是当你站在它的面前仰望时,就会发现自己的渺小。远眺四周,一边树林紧密,一边山石绵延,清澈的溪水倒映着矗立的石笋以及连接两岸的石板桥。而眼前的鼎湖峰从不同角度看去,给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变姿态。相传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在此铸鼎炼丹,然后跨赤龙升天而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用“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的诗句来描绘这个天下奇观。

 

拜祭黄帝祠

过了溪,穿过仰止亭,继续走,便能看到一个道观——黄帝祠宇。这是我国南部祭祀、朝拜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每年这里都会隆重举行大型祭祀黄帝典礼。

相传轩辕黄帝曾置炉于峰顶炼丹,丹成群鹤起舞,黄帝跨赤龙升天。群臣欲跟,争攀龙须,拨落坠地,变为“龙须竿”。龙须竿生长在仙都鼎湖峰上,明李时珍将龙须竿载入《本草纲目》,能治百病。

黄帝祠宇是仙都景区的灵魂。几千年来,浙江缙云的黄帝祠,逐步成为南方黄帝文化传播和辐射的中心,与北方陕西黄陵的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了“北陵南祠”的格局。缙云县从1998年始,重新开始每年举行公祭黄帝典礼和民祭黄帝典礼。

师尊带领我们恭恭敬敬地祭拜轩辕黄帝。在拜祭黄帝时,我在心中向老祖宗祈祷:愿我们师尊的“三救”事业在地球上开花结果,愿师尊的养生秘法救助更多的人。

 

火山口超度土星亡灵

在黄帝祠宇后面,缆车上去,到步虚山顶,更觉心旷神怡,举目远眺,看见仙都不一样的美。再往前走,顺坡而下几百米,穿过一个石门,再扶着把手,沿登天梯般的小路往上走,左拐右拐,迂回曲折,终于来到了一个小小的平台,攀援上步虚山顶部的凌虚洞。这就是我们必须要探秘的神奇火山口。

此时,抬头看那峭壁像是竖着镶嵌在山体上的一个巨大的已经剖开的“海蚌”,附在“蚌壁”上的,是一个个圆球,大的直径有圆桌般,小的篮球般,大大小小,找不到规律。这大珠小珠,它们簇拥在一起,亿万年了,一直是这样……

以前,曾经有好事的村民把石球割开,发现里面是空心的,而附在内壁上的物质是各色结晶体,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光,甚是好看。至于说这是什么物质,当地农民说不上来。直到有一天,懂行的专家来了,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球体内熠熠发光的物质,是天然的水晶、天然的玛瑙……至此,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在缙云,这沉寂了亿万年的火山口,大自然竟然在留下了奇特地理构造的同时,还留下了这样美丽珍贵的“舍利子”。

这个属于典型的火山喷发通道,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形态完整、特征明显、典型奇特的古火山构造之一,成为研究古火山构造的理想场所。据地质学家考证,约一亿六千万年前,它是一条火山喷射“喉管”,当喷发结束后,洞口立即被回填的岩浆牢牢封住。这管道内炽热的岩浆,由于所含物质不同,其冷却的方式和速度也不同。它们在火山口高温高压骤然冷却时,形成了大小不一的熔岩球、球泡和石泡。后经过一亿多年的流水冲刷和自然风化,火山口通道内壁也逐渐破裂坍落,慢慢露出这古怪而神奇的洞壑来。进入喉管通道内,远看如蚁巢状的洞穴,近看如蛋窝,全部由熔岩球叠加而成。熔岩球直径数分米,至数米不等,个个坚硬似铁,油黑发亮,其重异常。这大大小小石蛋之间,组成了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洞壑,构成了不同凡响的远古火山世界奇观。

师尊在火山口讲起了心灵语,和土星朋友交流起来。原来,这火山口曾经是土星高智慧生命来地球的能量加油站,后来火山口渐渐不喷岩浆了,能量站慢慢失去作用。有些土星生命因为种种原因死在这里,灵魂和尸体一直没有办法回归土星。今天土星生命要借助师尊的力量来超度这些土星生命回归母星球。
师尊神色庄严,他的心灵语越讲越快,好像在调动能量。师姐在闭目观察外时空。这是师尊和师姐在做超度仪式。师姐说,她从天目中发现,天空中飞来了3艘飞碟。飞碟中走出许多土星宇航员,他们把一共328具土星生命遗体搬进了飞碟。土星朋友们向我们致谢后,一一上了飞碟,飞碟在火山口盘旋了几圈,慢慢消失在天际中。

师尊问乐师姐:“可以用意念驾驶飞碟的土星高智慧生命,为什么还会死在地球?土星高智慧生命对我们来说,实际是‘ 神’,为什么他们还要借助凤凰园的力量来超度他们遗落在地球上的灵魂?” 乐师姐对答不出。

师尊说:“这就是‘道’。你们去悟吧……”

 

对话轩辕老祖

站在火山口,平视近在眼前的鼎湖峰。师尊恭恭敬敬地向轩辕黄帝请示了几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师尊问老祖,是否曾置炉于鼎湖峰顶炼丹?是否在这里骑龙上天?

轩辕老祖答道,他曾经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但这里并不是他的炼丹之地,更不是他的飞升之处。

师尊又问道,群臣争攀龙须,龙须被拔落坠地而成龙须竿,是否确有其事?

轩辕老祖说:“虚构。”

 

轩辕老祖是骑着龙和凤凰来这里的。龙和凤凰现在还在这里呢,你看,龙和凤都缠绕在鼎湖峰上呢。有天眼功能的师兄师姐都看见了龙和凤的真身,我没有天眼,但我看到鼎湖峰中间成片的苔藓酷似龙头和龙身,龙尾巴高高挂在峰顶,而右边峰顶还站着展翅欲飞的凤凰呢。我们没有把时间有效地安排与利用,误了去青田石门洞拜访刘公伯温遗迹的机会。为此受到轩辕老祖的严肃批评。

多情多义的土星宇航员们在运送遗体回土星后,又飞回来送别我们。三艘飞碟悬浮空中,久久不舍离去。

临别之际,中华民族的养生鼻祖—轩辕黄帝指示大同师尊;要把老祖宗授予的养生秘法广传于世! 要在2013年6月30日马上办一期公益养生班。

夜幕即将降临,我们与师尊一行作别。再见,大同师尊。相信我们不久就会相见……

 

作者:乐丽智(注:本文作者为中国某大学教授)

image_pdfimage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