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施舍时,不要让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

2011-9-16

 

 

常常在媒体上看到各种捐赠活动,捐赠方和受赠方均在镁光灯下,配合主持人做出各种回应,这样的场景总让人觉得不舒服。给予的一方在公众面前展示着自己的爱心、仁慈,受赠的一方拘谨的表达着感激。这样的捐赠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高调的施舍。在捐赠方慷慨激昂的展示自己大方的时候,可曾想过受赠方心里的感受?

他∕她也许根本不愿意以弱者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但却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放下自尊。所以,我们敬重懂得保护受赠人自尊心的捐赠,而对这种高调的施舍持异议。圣经上说:“你施舍时,不要让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所以,这种高调的施舍是神都不喜悦的。

我曾应邀到澳大利亚参加过一次筹资活动,感触颇深。活动在一个社区的教堂举行。我受我们机构在澳大利亚的筹资办公室的邀请,给他们的员工和捐赠人报告善款在中国的使用情况,让捐赠者了解他们的资金都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在捐赠活动前,筹资部门做了很多的准备。活动中不仅向公众清楚的展示机构所从事的项目活动,还请来有成就的残障人做倡导,所有的活动专业而有序,针对的都是普通的居民。茶歇时,我同很多来参加活动的居民聊天,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已经为我们机构捐了几十年的款,而且还会再继续捐下去。很多依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年人,仍然坚持每个月为我们机构捐款。他们让我感到非常震惊,一个普通百姓能对一个机构保持几十年的信心,这是何等难能可贵。而机构又是如何保持这些人的捐款的热情和信心的?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进一步了解了一些具体筹款的措施。

一个近二十人的筹资团队,发展了近30万捐款人,而且同这些人通过信件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联系。机构将工作的情况定期向大家汇报,让捐款人感受到他们是机构的一部分。准备和分发这些信件的确是很耗时的工作,单靠这几个工作人员是不可能完成的,每周都有志愿者来帮忙。再看看我们国内的情况,很多轰轰烈烈的项目,因为缺乏公信力和透明度而渐渐夭折。

 

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澳大利亚办公室每年能在本土筹集到上千万澳元用于资助发展中国家的残障人工作。我感慨于他们成熟的筹资体系,机构有热情,做到了专业、透明、尊重每一个捐款人。而捐赠人员因为对机构的信任而默默的在奉献,他们从来没有要求将自己的善举暴露在镁光灯下,也从来没有要求受赠者的感谢。

发达国家相对公平的分配机制与其成熟的慈善是分不开的,在分配收入和纳税之后通过慈善的方式调节着第三次分配,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按联合国贫困的标准,中国目前有两亿多贫困人口,也有很多的弱势群体,需要更多地将民间的资源整合,用于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工作。

 

(文章来源,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