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有感

2015-08-15

 

 

夷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的重要战役,吴将陆逊在此大败蜀帝刘备,弄得刘备不得不在白帝城托孤,终结了他统一中国的英雄梦。人们总爱谈论谁是三国时被低估的英雄,我总认为陆逊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

三国时的名将多如牛毛,但像陆逊这样总是打大胜仗,不打败仗的却难找。而且他的对手都不弱,先是设计把关羽套进去,然后完胜来报仇刘备,后来又在石亭大破十万曹军。陆逊可不是那种只会在马上大战三百回合的行伍将军。当战胜刘备后,别人主张追击,他认为不可,需得提防曹魏。他无疑看到了蜀将来对吴构不成威胁,曹魏才是吴国的大敌,后来果然如此。胜而知道何时止步,没有过人的政治眼光是做不到的。后来他成为吴国丞相,再后来被孙权所猜忌,在郁闷中死去。

《三国演义》说刘备太急于为弟报仇而遭此大败,这恐怕不对。刘备是一世枭雄,他不是关羽,无疑成熟老练,真正的政治家总是以政治利益为第一诉求,不会以个人恩怨把国家都押上。荆州对蜀实在是太重要了。看看历史就知道了,这一战败使得蜀国只能蜷曲在一隅,再也没有机会染指中原。如果刘备能胜利而夺回荆州,诸葛亮哪里用得着在五丈原和司马懿打得那么辛苦。

 

诸葛亮是一个英雄。但刘备把米折腾完了,他做不出一锅饭。英雄而不遇时运,只能惜哉。刘备更是一个不走运的英雄,碰到了一个不出名的奇才。

夷陵之战后,蜀将黄权被断了后路,回不了蜀,只好降了曹魏。刘备知道后,并没有大发雷霆或者冷嘲热讽。只是检讨自己的不是,并让黄的家小去跟他团聚。

有人认为刘备虚伪,假得很,不知从何说起。很简单,你就学一学刘皇叔,假个一辈子试试,有谁能,又凭什么说你是假呢?

我不认识刘皇叔,就是认识,也不敢去问:你是不是像人们所说那么假啊?因此我不知道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我不会因为自己做不到像刘备那么宽宏大度,就去怀疑天下没有这样的人。

看到刘备,我总想到了他的祖上:刘秀。类似的事刘秀也做过,他们确实很相似,看看刘秀是怎么对待马援,就知道刘备三顾茅庐是跟谁学的了。

刘备虽为“皇胄”,但开始时已破落到了摆地摊的地步了,就是城管都可以在他身上试一试“铁砂掌”。血统,大耳朵又有什么用?孙权、曹操那样的家世背景才是硬通货。刘备的早年历史上记载得很少,大慨是那样的家世不值得记。他一出世就是雄心勃勃,政治手腕老练纯熟,是哪里学来的,真是一个谜。

刘备知道自己别的跟人不能比,只能靠笼络人心。要笼络到英雄也只有靠自己的真心实意来感化,靠自己的人格来折服英雄。

他的确干得不错,能在孙权、曹操这样的一世豪杰眼皮底下,硬刨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又毫无背景,这可不是凡人能做到的。

但他的运气和刘秀相比实在相差太多。刘秀的对手根本就不够档次,而三国时代英雄实在太多。哪一个都够分量,势均力敌,只能瓜分天下。

所以说,干得好不如运气好。刘秀和他一样出道晚了,却能平定天下,还做了几年舒服皇帝。而他却只能在白帝城充满担忧中死去,连家都回不了。

刘备的才能应不在刘秀之下,结局却大不相同。人比人,真是气死人。

 

孙权晚年疑心病极重,陆逊功高位重,名气又大,正当其冲。不过孙权还好,没有昏庸到加害陆逊和他的家人。这让吴国多存在了十几年,因为陆逊有一个跟他一样杰出的儿子:陆抗。

谈到陆抗,就不得不说他的对手:三国后期晋国名臣羊祜。

羊祜能文能武,既会打仗又有行政才能。但这在三国时期并不稀奇,陆逊也是这样。他叫人敬佩的是为人处世的胸襟和眼光。

羊祜所处的环境比陆逊还要严峻。魏晋之交,曹家和司马氏斗得不亦乐乎,可想阶级斗争有多么复杂。一步走错,轻则丧失政治前途,重则就会丢掉性命。

他的出身比陆逊还要显赫,父祖皆为高官,是个地地道道的高干子弟。他的妻子是夏侯霸之女,夏侯家与曹家渊源极深,夏侯霸的母亲为曹操之妹,本人又是曹爽心腹。但羊祜的姐姐则是司马师之妻。

羊祜这样与两边都有亲属关系,这很常见。那时的婚姻就是以政治利益为目的。但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好就左右逢源,坏就两头不讨好。在我印象里,搞不好的居多,特别是在你死我活的权位之争中。

羊祜基本保持中立,但偏向司马氏。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古代跟现在不一样,更看重血亲,从亲戚关系来说,他和司马氏要更近一些。第二是关键,他无疑看出了曹爽不中。所以当权倾一时的曹爽拉他去打仗,建功立业,他没有去,宁愿在家伺候老人,带孩子。他耐得住寂寞,情况不明,就等着,不像那些浅薄的政客,只要有好处,就是排泄物也会像苍蝇一样哄上去,到时候又哄回来,给人看轻。

到了曹爽失败,“夏侯霸投降蜀国,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愈于常日。”

看到这里,不由有些感叹,中国古代还是有些真君子的,叫人赏心悦目,现代怎么就没了。文革中那帮所谓的马列主义者为了权利,为了自保,一通相互乱咬,难道真是今不如昔?不过也可能是阶级斗争太严酷,此等人物没有了存在的空间。

 

司马氏当权后,羊祜逐渐得到了重用,带兵与吴国作战,碰到了陆抗触了个大霉头,给打得大败。他肯定得到了跟曹丕一样的结论:

“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只不过曹丕说的是陆逊,他想的却是陆抗。

于是他就沉下心来,一心一意充实力量,收买人心,等待时机,做这些事他的的确确有一套。

他长期带兵在荆州与陆抗对峙,有一回陆抗病了,羊祜送去药,有点奇怪是不是,更奇怪的在后面,部下怕药中下毒,劝陆抗不要吃,陆抗服之不疑,并说:“羊祜岂鸩人者。”

羊祜仅仅只忌惮陆抗而已,一旦陆抗不能领军,他马上就建议伐吴。实际上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了陆抗的吴国的确就是不堪一击了。那么他为什么不把陆抗鸠死,这样不就得到了胜利,完成了任务吗?

当然,很多人认为这留下了千古美谈。美谈归美谈,做归做。古今中外又有几个政治家真正这样做了的。今天不是有很多人谈起毛泽东对阶级敌人的狠毒,仍然津津乐道吗。对自己的敌人表示仁慈究竟是无知秀才的迂腐,还是精明之道呢?

坦率地说,我不能确切知道,因为我不是政治家,各人只有自己下结论,还是谈羊祜的好。

 

我只能作二点猜想:一、羊祜是一个有底线的人,愿意做一个有道义的人,不肯使用下三滥的手段;第二、还是要争取人心,并不是说要收买陆抗,那不可能,双方都知道。当然他可以不给药,至于陆抗是不是会病死,那是天意。但他给了,就是想在道义上压倒对方,他这是做给大家看的,我们仁义道德,而吴帝昏庸无能,民心自然会有取舍。从后面的结果来看,羊祜这一套还是有作用的,因为最后伐吴时,晋就没有花很大的气力,基本上是吴军望风而逃,“一片降旙出石头”,一年的时间都没有到。而在此前那么多年都奈何不得,这不是民心是什么?

今天军队的机动性比过去不知道要快了多少倍,美国人在军事上该是多么强大。但在越南失败,现在深陷伊拉克不就是没有得到民心吗?所以说,如果毒死了陆抗,采取另一套方法,硬上,就可能失掉民心。也许结果一样,但就会旷日持久,死伤众多,老百姓就受苦了。而且结果会可能不一样。

羊祜死前制定了灭吴的大致方针,推荐了杜预,王濬作为灭吴的人选,所以胜利后,晋武帝流着泪说:“此羊太傅之功也。”

羊祜死时,荆州一带,“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资治通鉴·晋纪》)那时的荆州晋吴各一半。自己的人哭,历史上很多人做得到。但要敌国百姓和将士为自己哭,恐怕这是绝无仅有了。

做人做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话可以说!

 

“羊祜作为文学家,又喜爱山水,著述理应很多,而且他长期的政治、军事生涯,也写有大量的表、疏等文章。但由于他为人谨慎,很多手稿都被付之一炬,多是他人 书籍中的片段,已知他的作品是《老子传》二卷,文集《羊祜集》二卷。流传至今的只有《雁赋》、《让开府表》、《请伐吴表》、《再请伐吴表》等8篇,其中的 《让开府表》可与诸葛亮的《出师表》相提并论。”。诗居然一首都没有。

他的《让开府表》在历史上极有名,但今日很少被提起。

“臣自出身以来,适十数年,受任外内,每极显重之任。常以智力不可顿进,恩宠不可久谬,夙夜战悚,以荣为忧。臣闻古人之言,德未为人所服而受高爵,则使才臣不进;功未为人所归而荷厚禄,则使劳臣不劝。今臣身托外戚,事连运会,诫在过宠,不患见遗。”

“夙夜战悚,以荣为忧。”有几个人能记住这个道理,像羊祜那样对皇帝的恩宠再三推辞,和珅要学一点,那至于丢掉性命。

“虽历位外内之宠,不异寒贱之家,而犹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少益日月!是以誓心守节,无苟进之志。”

“何以塞天下之望,少益日月!”这更是千古名句,羊祜好像是尽力在做,举荐晚辈,但像他这样的人的确不多,历史上很多麻烦都是因此而来。

关于羊祜历史记载不多,基本都是赞誉之辞。我过去受那种“高、大、全”的英雄忽悠得太多,读后总有些感到不是那么栩栩如生,反而像刘备,曹操,孙权这样的英雄要觉得更真实一些。

 

在现实中也一样,如果你看不到一个人的缺点,那就是那人在迎奉你,或则你爱得糊里糊涂;同样,看不到一个人的优点,那一定是恨得咬牙切齿而失去了判断。都不是好事。所以说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总有点不得要领。我认为原因之一是他的诗没有流传下来。他留下的文章多半是公文,是写给别人看的,只有诗多半是为自己所作,更能流露性格。

我如果要是遇到了羊祜,倒是敢问:“怎么书上尽说你好,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他想必答道:“是以誓心守节,无苟进之志。今道路行通,方隅多事,乞留前恩,使臣得速还屯。不尔留连,必于外虞有阙。匹夫之志,有不可夺。”

还是不得要领。

 

据说他有一句名言:“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这是壮怀激烈的人才应有的感叹。可见他并不是那么淡漠名利。从他留下的文章来看,跟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绝然不同。这也不奇怪,他毕竟是朝廷高官,不是隐士。

我想他多半是那种城府极深的人,但待人却胸怀坦荡,当然,我知道这有点矛盾。城府极深,是他把自己的诗文都烧掉,在复杂的宫廷斗争含而不露;胸怀坦荡,是要陆抗这样的英雄都为之折服,靠装假是做不到的。

不由我也生出感叹:追求名利却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急功近利;胸怀远大理想却知道顺时而为,不做无望之争,这简直是一个完人。

 

世间不可能有完人,但历史这样记,我们也只能这样信了。

然而生出更大的感叹:连他都七八,那我们有个十二三并不稀奇。

最后,以孟浩然的一首诗作结尾。羊公碑即为纪念羊祜而立,又称堕泪碑,在现湖北襄樊,三国时,那里属荆州。我曾去那里找过,无人知道。现在听说有了,但多半是那种喧闹的所谓古迹,与羊祜的风格迥然不同,不去也罢。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注:猇亭 xiāo ◎ 古同“虓”,虎怒吼声。 ◎ 犬叫声。

(文章来源,百度文库)

image_pdfimage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