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教育原则
2014-5-14
德国人获得诺贝尔奖人数占总数的一半。通过国家介入,德国宪法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教育重点在:
1、基本社会常识。
2、动手能力。
3:保护孩子情感胚胎,浇灌情商,不该过度开发孩子智力。
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道:“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
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
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
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7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难道这是种族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希望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别沾沾自喜,因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毁了中国的一代又一代。
德国人对孩子的“善良教育”
在德国,孩子生下来后,父母最需要做的是两件事,一是教育孩子学会自立,二是教育孩子从小有爱心,进行“善良教育”。
这种“善良教育”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在德国,很多家庭养了小猫、小兔、小狗、金鱼等小动物。这些小动物不仅是家庭宠物,也是父母们有意为孩子养的“实物教材”,家长们手把手地教孩子们饲养、护理小动物,使他们在动手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小生命。这种“实物教学”往往会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为了配合家庭内的“善良教育”,幼儿园里饲养了各种小动物,老师把这些小动物“分发”给孩子们,由他们自行喂养。在喂养过程中,老师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写出“饲养记录”,并说出所喂养小动物的可爱之处。小学设有“善良教育”课,小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认养”学校里的各种小动物,然后根据自己的喂养经历写作文,老师会把优秀作文送去发表,以激励学生们爱护小动物。
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很多小学都要举办以“善待生命”为主题的讨论或作文比赛,优胜者将获得校长和当地官员颁发的奖章和证书。这些体现了德国人的教育共识:小时候有爱心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有用的人。
在德国,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这是家长们对孩子进行“怜弱教育”的结果。同情和帮助弱者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德国家长定期带孩子到养老院、贫民区等地,鼓励孩子们为老人洗衣服、打扫卫生,为生活贫困的人购买礼物、食物等,以此引导孩子们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弱者。大街小巷内有很多志愿者,引导、教育孩子们帮助弱势群体。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8岁的小男孩将一位上门乞食的老者赶走了。事情发生后,男孩所在的学校展开了一场讨论,通过启发教育使学生们认识到:弱者也有尊严,关爱弱者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心地善良、心灵美好的体现。
为使“善良教育”更加明晰,一些学校还开展了“反面教育”,对那些在学校里恃强欺弱的“霸王学生”进行处理,召开有家长、社会人士、学生三方代表参加的“公示大会”,把学生的种种不良表现公之于众,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让学生受到警示和教育。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