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的养生心得

2012-2-6

 

 

人到老年,对养生之道更是情有独钟。若能乐观旷达,自可事事无忧无虑,心神怡悦而可永年。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人对于养生之道颇有研究,历代名人大家亦有诗文谈及于此。

养神,是延年益寿的良方。世事沧桑,只要内心不为外境所动,则一切荣辱、得失都不能困扰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

 

孔子说:“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也就是说,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凡是要心平气和,惟有气和而且心平,才能健体强身,延年益寿。庄子说“心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这里说的“清”、“静”二字,强调的也是心平气和之意。

 

管仲说:“忧郁生疾,疾困乃死”,孟效也认为“情忧不在多,一夕能伤神”。这些见解可谓颇得养生之道,心顺情畅,自然能延缓衰老,增加寿命。

 

陶弘景强调:“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莫强饮食,莫大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此所谓有中和,能中和者久必寿也。”强调老年人要饮食有节,行为有序,思想要豁达大度,深得养生之秘诀。

 

诗人白居易诗云:“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剧作家孔尚任亦云:“愁入心头一寸热,愁转肠中肠九折。”白居易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易收养延年之效。孔尚任的忠告,对于暮年之人,不无指导意义。

 

诗坛寿星陆游,坎坷一生,却寿高八旬又五,他对养生的学问相当关注,亦饶有所得。其诗云:“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一毫不加谨,百年所由滋。”他常动,好为小劳,身心得到活跃,抵御衰老的能力也大为增强。他又诗云:“读书有味身忘老,无诗三日却增忧。”年事虽高,他仍手不释卷,笔耕不辍,达到了健体强身之目的。

 

宋代大儒苏东坡因刚正不阿,屡遭贬谪,身心交瘁,未老先衰,于是他便移情于养生之道。他的强身之术是,闲步常梳发,游乐多行走,开窗纳风露,以此促进肌体气血和顺通畅。

 

北宋名家程颢诗云:“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他认为老年人生活应当和青少年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东晋陶渊明《饮酒》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首典型的养神诗,物与心融,境与意会,情趣横生。真是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这正如无门禅师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的清代诗人袁枚,他的诗“老行万里全凭胆,吟向千峰屡掉头。总觉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见不甘休。”道出了他之所以长寿,主要在于长期进行旅游得到锻炼的结果。

 

家中人和,对老年人来说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诗圣杜甫有诗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温馨的家庭,给了处于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的诗人至纯至厚的情和爱,使他晚年过得悠然自得。

 

养生之道是一门大学问,希望以上这些古人的心得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所助益。

 

(文章来源,好大夫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