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态 养生怡然
2010-1-8
心态,即人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修养和能力。是人的意识、观念、动机、情感、气质、兴趣等综合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人的心态有多种多样,如乐观与沮丧,积极与消沉,平和与浮躁,冷静与焦急,知足与贪婪,宽容与刻薄,谦虚与傲慢,真挚与伪善,求是与虚荣,低调与狂妄等。所谓“平常心态”,也就是安然平静地面对、接纳一切事物的心态。说来简单,实则是人生的大智。道家倡导的“返璞归真”、佛门主张的“荣辱不惊”同样都是一种平常心态,以利于人的修身养性,静心长寿。
人到暮年,能持有一种“平常心态”,应视为人的一种良知、一种理念、一种品德、一种情操、一种阅历、一种修养。真能做到,却也不易。因为,人在一生的言行与经历是完全不一样的,依此规范,塑造的个人形象,应是千姿百态。尽管原有的身份、地位、经济、社交、环境、生活方式、处世哲理、做人标准等,布满世间万象。年老之后,回归自然,很可能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变得极其微小。
当年,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写作生涯中多数时候都挣扎于“社会底层”,奋斗在生活的“第一线”,他没有高官厚禄,设有养尊处优,也没有殊荣厚待,所以他能够在功成名就之时仍保持平常人的心态。他的目光能看到、看清社会最真实的面目和社会运行的状态。
巴尔扎克到了中年之后还在为还债而喝苦咖啡写作,正是这种心态和本色,让巴尔扎克永远存在于世界文化而不朽。
有一本书叫《百岁寿星养生档案》,书中载录的20位老寿星,高龄100岁至110岁之间。他们都是普通平民百姓:自然都具有平常心态,身心健康、快乐无忧地度过了百年人生。
另据报道,2006年,台湾老年人口比率高达9%,在亚洲地区排名第三,仅次于老龄人口比率为19%的日本和老龄人口比率为12%的香港。统计资料显示,香港超过100岁的居民已达697人,占香港总人口的万分之一,引起香港医学界和媒体的极大关注。香港电台采访了40位百岁老人,并为他们设计了一份“活到一百岁的秘诀”问卷调查,希望能从老人们的日常起居、饮食、社交及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找到寿星的长寿秘诀。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寿星保持百姓所共有的平常心态,这就是长寿秘诀。生活特点是:照顾自己勤劳做,宽厚仁慈心肠好,子孝孙贤亲情暖,青菜豆腐保平安。
随着时间渐进推移,往昔的经历日渐远去,老年纹理逐渐深厚。此时,可以翻阅个人的心扉纪事,思索品味。但不宜重温旧梦,醉意往事钩沉。还是掩卷抚今,清醒面对现实。回归平常心态,万事顺应自然。唯有这样才能无所顾虑,展露真实自我。心境清纯坦然,待人处事平和。笑看人间万象,领悟世态和谐。
现时,有些退下来的年迈者,久久难以进入平常心态。也还有些年老者,其实就是普通人,可是出于种种原因,却总想以精神贵族或上流社会人士自居,还有些老年的假博士、假教授,自诩专家、高帽学者,履见市面,让人远而敬之。更有些老者曾经为官,官职不大,退出官场,官形不变。虽自称百姓,却居高不下。正是这些想法作祟,挖空心思乔装改扮,才满足了虚荣浮夸的精神需求,却搅得自己昼思夜想不得安宁。
老年人要学会自我宽解和自我安慰,勿因为年迈衰老而产生自傲、自吹或自卑、自弃的情绪。不要勉强自己做一些力不从心或老年不宜的事情,要认清自己,环顾四周,选准位置。遇事要三思而行,切莫心急烦躁,言行失衡,非跟自己较劲过不去。
平常心态并非先天固有,可以后天修炼获得。心态修炼包括心智和态度。人的心智是指自身学习知识、感知事物、解决问题的脑力,既源于先天基因遗传,又成于后天培养锤炼。人的态度自然指的是神情和言行,但会受心智的驱使。心态完全可以通过深化思考,正确选择,审慎调整。自己要做什么样的老年人,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定位,采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达到什么样的退休生活目的,适时调整对外界刺激作出恰当对应,扬长抑短;运用优势,适度发挥;清醒自知,作出奉献。
现代人大多感觉活得累,有些不堪重负。以至退休之后,遗风不减当年,不外乎是金钱诱惑、权力纷争、名望殚心,醉心倾注成败得失、悲喜惧忧。欲望无限,所得有限,就会产生失落、失意甚至失志的心态。根源是远离或失去平常心态,结局大都不甚乐观。
年老离岗,并不意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可以寻找精神寄托填补空虚。诚然,改变以往几十年经历所形成的生活模式,难免会使人有悠闲无聊、孤独落寞之感,容易诱使老年人产生心理变异。老年人心理变异有几种类型,如安详型、拘谨型、麻木型、幼稚型、妄想型等。欲消除这种心理变异的办法有很多,根本是建立修养平常心态。人云:“日出东海落西山,喜也一天,忧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似神仙,胜似神仙。”
确立平常心态,需要紧跟潮流,融入社会,学习新知,采长补短;面对现实,去伪存真;选择视角,评价自我;远离流俗,驱除懒惰;树立信心,优化生活。
(文章来源,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