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行合—·王阳明》一书的收获

发布日期 2022-4-30

 

去年十一月以来,我有幸拜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的前五章内容(包括序章),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我受良知的驱使,写成这篇读后感,与大家分享,以表达对大同师尊的感恩,和对师兄师姐的感谢。

一、 为什么会读这本书

一本好书,可以带领我们走进新的境界,可以指导人们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然而,在浩瀚书海中,哪些书籍最适合当前的你阅读,能帮助和指导你解决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乃至让你受益终生,这非常需要高人或名师的指点。去年的金秋十月,我非常荣幸地得到大同师尊的个别指导,师尊教导我的第一点,就是要我认真研读度阴山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

二、 怎样读这本书

有了好书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怎样把书读好。去年十一月上旬,我有幸参加了心学读书会,跟随师兄师姐一起学习《知行合一·王阳明》,我们按照“统一进度,分步推进,分头自学,集中讨论”的学习方法,每个星期统一确定读两到三节的书本内容,每个星期定一个晚上,集中或利用视频的形式,召开学习交流会,进行学习内容的轮流主讲和分享讨论。就这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学完了这本书的前五章的内容(剩下的“外二篇”内容再继续学习)。在这段时间里,和几位师兄师姐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并领略领悟阳明先师的辉煌人生和心学奥秘,让我能学有所思,日有所获,也让我体会到了读书会的温馨、愉悦和学习的高效。

三、读这本书学到了什么

经过六个月的读书学习,我学到了以下知识:

(一)学到了什么是“心学”:心学是一门能让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迅速强大起来的神奇学说。

(二)学到了什么是“圣人”:所谓圣人,就是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

(三)懂得了“立志”的重要性:人生的“第一等事”,就是立志,就是立志读书做圣贤,而不是立志升官发财。让我懂得,只有志向宏大,人的格局自然就会高。

(四)初步懂得了“心学的习练方法”: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五)了解到了“致良知的运行原理”:是按良知的本能(能分是非善恶)指引去为人处世。

(六)学到了阳明先师的“三次证道”:分别是心即理、致良知和“四句教”。

(七)细读了阳明先师的“三次征战”:即南赣剿匪、生擒宁王和广西戡乱。

(八)读懂了“事上磨炼的诀窍和要遵循的原则”:阳明先师告诉我们,“事上练”有个诀窍,就是要勿忘勿助,不要忘记你时刻要致良知,但也不要拔苗助长。

“事上练”要遵循的原则是,事情来的时候,尽我的良知应付;没有事情来的时候,也不要去找事情,只要在心上时刻想着致良知就对了。没有事情来的时候,静坐并光明你的良知,也是“事上练”。

(九)学懂了静坐时对“思虑念头”的处理方法。阳明先师告诉我们:静坐的确没有无念头之时,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静坐时出现的思虑念头,不可能打消它,只能让它归于正统;没有欲念自然会静。

(十)拜读了阳明先师的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既是先师对自己一生的概况,也是对世人的最后教诲。

四、读了这本书后的感想

细读这本书之后,我感悟颇多,收获不少,我把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内容的粗浅感悟,向大家作些汇报:

(一)“事上练”

“事上练”是“入世”修炼的一种好方法,也是人们学做圣人的必然之法,更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磨练的大众之法。

阳明先师告诉我们,“事上练”主要不是让我们通过做事去磨练自己的能力,而是磨练我们的心。“事上练”是通过许多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事情经历的磨练,来达到知万事万物之理的目的,并以此反照心内之理的一个过程。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对自己最近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些烦心事、苦恼事、艰难事,已经基本上做到了想开、不怨、接纳,把这些不顺心事看作是给自己历练的课题和机会,让自己在磨练中努力提升灵性层次。但是,在遇到大的不顺心的事的时候,排解的能力还很不够,还需要不断地修炼,还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心量。

(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阳明先师心学的精髓。它告诉我们,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个方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可分离,也没有先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里的“知”是良知,而不是知识、知道的意思。运用好这个方法,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解决人生问题和应对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事,都可以应用。比如:是否要收取他人来看望你时带来的赠礼,对遇到困难的人是否要伸出援助之手,如何管控好自己的脾气等等,都可以在“知行合一”中致良知,寻找解决方法。

我觉得,把“知行合一”用好了,人生之路将会越走越光明,当然,关键是自己要不断地“致良知”,使良知不断光明!

(三)“物来则照”

阳明先师在龙场悟道之后到江西剿匪时,有弟子问他:“尧舜那样伟大的圣人,为什么不制作礼乐,非要等到周公呢?”先师回答:“圣人的心是一面明镜,物来则照,物不来也不去强求。

虽然,这是圣人做大事的法则,我学着对照一下自己,我原来做的许多事,大多有些操之过急,比如指点一些亲戚朋友的工作调动,帮助人家买学区房给孩子读书等等,我常常主动提前提示他们,去抓住机遇把事情办了。然而,大多数事情因做得太早,以致于在指点别人时,别人还没有想到这项事,往往人家并不在意,有的人只是出于礼节,勉强给你应对一下。这是因为事物还没有来,自己把镜子的方向“转”过去了。这样做自己会很累,也不讨人好。

在这些事上,我悟到了一个道理:别人有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如果你提前想到,帮他把问题解决了,他往往不在意;等他自己想尽办法解决不了时候,再求你帮助解决,你帮助他解决了,他会非常高兴,非常感动。这就是“物来则照”的道理。

(四)“人才不是管出来的”

在第一章第二节里,少年王阳明在立志方面与他的父亲王华发生争执时,他爷爷对王华说“人才不是管出来的。”这句话,对当今社会家长怎样教育好孩子,仍有指导意义。当今社会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把孩子管得严严的,甚至不惜一切代价,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学这学那,管得孩子没有自己的志向,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也不明白自己为了什么去学习;甚至管得一些孩子只会写作业和应对考试,社会知识、人情世故一概不知,生活基本技能也很少掌握;有的孩子待人冷漠,不懂什么是孝心、爱心和感恩之心。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反思。

(五)“以百姓心为己心”

阳明先师在庐陵当县令时,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认为:百姓的难处就是自己的工作内容。当地任何人都看得出,先师是真的以百姓心为己心。先师还提出:只要用心为百姓好,就能想到去为百姓做好事的道理。

以上是我细读这本书的缘由、方法、学到的知识,以及粗浅的感悟。由于这本书的内容博大精深,不是简单读读就能读懂掌握的,我还只是学了点大概。我把以上的内容写出来,主要是想表达我对师尊的感恩之心和对师兄师姐的感激之情。文中若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指教。

林霖开

2022.4.22

image_pdfimage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