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1)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将至圣先师孔子的一生,形象而又生动地展示给了我们。我感觉到自己的心灵再次受到了清洗,灵魂再次感受到了震撼!
孔夫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距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夫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非常特别、非常神奇的时代。那个时代中国同时出现了老子和孔子;古印度则出现了释迦牟尼。做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道、儒、释三家,其创始人或集大成者同时出现在了世界的东方。是偶然还是必然?神奇不限于此:孔夫子逝世10年后,西方的伟大哲人苏格拉底诞生了。苏格拉底有个学生叫伯拉图,而伯拉图有个学生叫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来,这师生三人的学说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甚至是全世界。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斯把公元前500年前后的那段时间称为“轴心时代”。
孔子生活的年代,一方面是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连年征战的乱世;另一方面又是历史上思想、文化及其活跃,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年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夫子早年即立志学习,以博学知礼而闻名。观夫子的一生,并无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却以身教与言教塑造了作为人的典范。他是一位知与行合一的先行者。夫子一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仁为核心,建立了儒家思想体系,又修订了《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作为推仁行義、改变天下离道失德状况的基本教科书。
《论语》是至圣先师一生践行道德的真实写照,书中所记,小至修身的日常琐事,大至治国的良策。宋人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是做人的必读书,治世的座右铭。
孔夫子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两千多年来,锻造了一代又一代社会精英。夫子教我们“为人、为学、为政”的方法。要我们不仅要勤学,更要注重实践。所以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人生追求上,夫子要求学生:仁以为己任,修亡安仁,安百姓。提高自己的修养,让更多的人得到安乐。夫子强调忠恕之道,“己不欲勿施于人”。至于如何为人,夫子的要求是:孝、悌、忠、信、温、良、恭、俭、让。在对真理的追求上,则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志向。
至圣先师离我们两千五百年之遥,但他的学说,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从我做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世人若皆以此标准要求、塑造自我,我们的社会将会多么美好!
孔圣虽然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今天他仍在更高的维度关注着我们,通过大同师尊监督、指导着我们。我们应该遵从师尊的教诲,在学子斋堂中努力学习,不断改变、完善自己。
许沪宁 2021年12月5日
观看了三集《典籍里的中国·论语》,让我最先想到的是“传承”这两个字。孔子胸怀天下,要实现天下归仁;天下大同!当时孔子他也不知道自己所追寻的大道会被后世所流传学习,和他的弟子历经千辛万苦也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孔子坚守信念最终他的思想也被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走向了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思想!就如师言:坚守信念者,一切皆可能!相信奇迹者,活在奇迹中!
我也要好好修习,要把师尊实现宇宙大同生命智慧的思想理念传承下去 ,同时也是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枉此生为人身,不枉此生为师尊的学生。
最后蒙曼教授诵读了朱熹的《春日》,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学写字,学《同乐餐饮》和各种各样的养生秘法,不正是朱熹《春日》里的“万紫千红总是春”吗!
董晓燕 2021年12月4日
我以前觉得读《论语》很难读得下去,也读不懂。现在每天带孩子们一起读,朗朗上口,真是不亦乐乎,他们可以背下来,真是非常好的儿童启蒙书。我也带孩子们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论语》,他们似懂非懂,每次读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朝闻道,夕死可矣!”他们都特别兴奋,说在《论语》书里看到的。小小年纪,能背下《论语》,孔老夫子跟你一辈子;背下《孟子》,孟子跟你一辈子。真希望天下的孩子都能读。
我现在才开始读也不晚,真是越读越有味,很多的人生哲理都在其中,堪称人生的百科全书!孔老夫子的一生波折起伏,为了推行仁政,周游列国,困难面前不畏惧,不会因为困难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正如师尊教导我们如何做人,人生难得遇到名师,难得明理,何必去追求外在美呢?有朋自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我们有师尊指导,有园友互相提醒,不也很快乐吗?何必要求大富大贵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慢慢品味这种人生境界,清心寡欲,不也很好吗?现在处在信息爆炸的社会,越是要有一颗平静的心。读经典,可以让我体会古人的智慧,更能体会早课内容的“行孔孟之礼”!师尊就是一盏明灯,让我知道人生追求的方向,不至于迷茫;师尊就是靠山,让我不至于被世俗堕落沉沦。
李乔娜 2021年12月7日
一生一种信仰的追求,一生一种乐观的态度。在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论语》后,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更是一位伟大的逆商家。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在鲁国做过仓库保管员,看管过牛羊,一度做过大官,但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又辞了官,五十五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在十四年周游列国中,历经艰辛,经受种种磨难,但他从没放弃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便是他对自己人生历程的总结。
伟大逆商者才能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走得更远,直至成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唯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才不至于改初心,才不至于迷方向。
能者师言:流逝而去的時间,是永远抓不回来的。当你确实想抓住時间去做点事情的时候,却因迟迟不愿去落实,時间滴答滴答与你擦肩而过,机遇是不会留给不懂時间的人。
感恩孔夫子!感恩恩师!
罗玉芬 2021.12.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听着典籍里的书屋中朗朗的读书声,仿若穿越千年。
看到孔子带着众弟子历经磨难的周游之路,与众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子贡受命于危难,前往楚国求援。他们虽饱经苦难,但一路同行,一路坚定,如“岁寒松柏”身处逆境而依然挺立,哪怕只剩下“一碗薄粥”,仍觉“味道甚美”。正如撒贝宁所说:“追寻大道的苦,患难真情的甜,都在这一碗薄粥里了!”
孔子晚年弟子众多,本是一种慰藉,但令他备受打击的是,最爱的两位弟子颜回、仲由先他而去,心碎的孔子用颤抖的声音呼唤着“回啊”、“仲由”,当说完“朝闻道,夕死可矣”,随即倒在地上,难以抑制喷薄而出的情感,被拉起来的时候,还一直在擦眼泪。孔子和弟子之间生离死别的真挚情感,不由得使人泪盈满目,感人肺腑。
此情此景不由得想到阳明先师,在众弟子中,徐爱因为德行兼备而深受喜爱,阳明先师将其比作“吾之颜渊”,是最早开始记录阳明先师言论的学生。阳明先师与弟子徐爱用生命践行“知行合一”,最后生死分离的场面也是催人泪下,荡气回肠,温暖而富有力量地传递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和高贵的精神。
而我们的恩师对我们这些学子不也正是这样如师如父的谆谆教诲、情深意重!恩师在衣食住行生活细微处默默关心爱护着我们;恩师经历重重磨难、超越生死,摸索修炼之路,只为让我们少走弯路,少经磨难;恩师像蜡烛无私奉献、燃烧自己,为我们照亮前途……我们真是太幸运了!不忘初心,紧跟大同师尊不掉队!今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刘爱娟 2021.12.04